DB63/T 2250-2024 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63/T 2250-2024 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是一项针对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生产过程,提高牦牛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规范解读了发酵精补料的制作方法、质量控制标准及应用技巧,以促进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舍饲牦牛养殖业逐渐成为牦牛产业的重要支柱,为了提升舍饲牦牛的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确保食品安全,我国正式发布了DB63/T 2250-2024《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DB63/T 2250-2024 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南,DB63/T 2250-2024 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南,2,食品安全,技术规范,第1张

DB63/T 2250-2024 规范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范旨在指导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使用。

原料要求

发酵精补料的原料需选用优质、新鲜、无污染的农产品,如玉米、豆粕、麦麸、米糠等。

生产工艺

发酵精补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预处理、发酵、干燥、粉碎、混合等关键环节。

产品质量要求

发酵精补料的质量需满足以下标准:

  1. 水分含量:≤12%;
  2. 粗蛋白含量:≥20%;
  3. 粗脂肪含量:≥4%;
  4. 粗纤维含量:≤10%;
  5. 总砷含量:≤0.5mg/kg;
  6. 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储存与运输

发酵精补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防潮、防鼠、防虫的仓库内,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晒、雨淋。

规范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舍饲牦牛生产性能

发酵精补料富含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舍饲牦牛的采食量、生长速度和繁殖率,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牦牛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搭配发酵精补料,可显著提升牦牛的生产性能。

降低养殖成本

发酵精补料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且原料来源广泛,有利于降低舍饲牦牛的养殖成本,通过合理利用发酵精补料,可提高养殖效益。

保障食品安全

发酵精补料经过发酵处理,有利于消除原料中的有害物质,降低重金属残留,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推动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酵精补料的生产和应用,有助于优化舍饲牦牛养殖模式,提高牦牛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DB63/T 2250-2024《舍饲牦牛发酵精补料生产技术规范》为我国舍饲牦牛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生产、使用发酵精补料,以实现提高舍饲牦牛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成本、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