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实践探索

团体标准 601
《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是一份关于饲用燕麦旱作栽培的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的指南,它详细介绍了燕麦旱作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旨在提高燕麦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燕麦,以其高营养价值、良好的适应性以及稳定的产量,正逐渐成为养殖业的首选饲料作物,为了规范饲用燕麦的旱作栽培技术,提升燕麦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式颁布了《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实践探索,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实践探索,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饲用燕麦旱作栽培的技术规程,适用于我国北方旱作区的饲用燕麦种植,该规程对燕麦旱作栽培的各个环节,如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燕麦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燕麦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规程解读

整地 规程要求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进行燕麦旱作栽培,整地前,需进行深度为20-30厘米的土壤深翻,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播种 播种时间一般选择春季,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通常每亩播种量为1.5-2.5公斤,播种深度为2-3厘米,行距为20-30厘米。

施肥 燕麦旱作栽培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公斤,追肥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

灌溉 燕麦旱作栽培应遵循“浅灌、勤灌、适量灌”的原则,灌溉水量根据土壤含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确定,一般每亩灌溉水量为30-50立方米。

病虫害防治 燕麦旱作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燕麦锈病、燕麦病、燕麦蚜虫等,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包括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收获 燕麦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收获方法有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两种,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种植,人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种植。

实际应用探讨

优化种植模式 根据《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可优化燕麦旱作栽培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

加强技术培训 为提高燕麦旱作栽培技术水平,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规程中的各项技术要求,提高生产效益。

推广应用新型肥料 规程中提倡使用有机肥,可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如生物有机肥、缓释肥等,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确保燕麦产量和品质。

《DB15/T 3336-2024 饲用燕麦旱作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燕麦旱作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燕麦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燕麦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