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342-2024 饲用燕麦田间杂草防治技术规程解析

团体标准 601
本文深入探讨《DB15/T 3342-2024 饲用燕麦田间杂草防治技术规程》,旨在提供科学、高效的杂草防治方法,确保饲用燕麦产量与品质,规程从杂草识别、防治策略、药剂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助力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前行,燕麦作为一项关键的饲料作物,其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在燕麦种植的各个环节中,杂草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制约了燕麦的生长和产量,为了提升燕麦的产量与品质,确保饲用燕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正式颁布了DB15/T 3342-2024《饲用燕麦田间杂草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燕麦种植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DB15/T 3342-2024规程概览

DB15/T 3342-2024规程由辽宁省燕麦产业技术体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联合编制,旨在规范饲用燕麦田间杂草的防治技术,以提升燕麦产量和品质,该规程共分为八个部分,涵盖术语与定义、适用范围、基本要求、杂草调查与识别、防治策略、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内容。

杂草调查与识别

规程明确指出,在燕麦种植前必须进行杂草的调查与识别,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1. 调查时间:在燕麦播种前、出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杂草调查。
  2. 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调查。
  3. 识别方法:依据杂草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识别。

防治策略

规程提出了以下防治策略: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草性强的燕麦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作;深翻土地,改善杂草生长环境;合理施肥,促进燕麦生长,抑制杂草生长。
  2. 化学防治:根据杂草种类、燕麦生长阶段和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喷雾,喷雾时间宜在燕麦出苗后至拔节期进行。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杂草种群密度。
  4. 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拔除、割除、翻埋等方法,清除田间杂草。

化学防治

规程对化学防治提出了以下要求:

  1.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
  2. 根据杂草种类、燕麦生长阶段和防治效果,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和施药时间。
  3. 注意喷雾均匀,避免对燕麦造成药害。
  4. 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确保人畜安全。

生物防治

规程对生物防治提出了以下要求:

  1. 选择对燕麦生长无影响的生物防治手段。
  2. 注意天敌昆虫、微生物的引进和使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3. 结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

规程对物理防治提出了以下要求:

  1. 人工拔除、割除、翻埋等物理防治方法应在杂草生长旺盛期进行。
  2. 注意保护土壤结构,维护土壤生态平衡。

DB15/T 3342-2024《饲用燕麦田间杂草防治技术规程》为我国燕麦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杂草防治方法,通过实施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燕麦产量和品质,推动饲用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燕麦种植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规程要求,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燕麦生产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