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2065-2024标准下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实践探索

团体标准 601
本研究基于DB36/T 2065-2024规范,探讨了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的实践,通过分析抽检数据,评估食品安全风险,促进风险信息共享,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并正式发布了DB36/T 2065-2024《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规范》,该规范的出台,为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规范在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DB36/T 2065-2024标准下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实践探索,DB36/T 2065-2024标准下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实践探索,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第1张

DB36/T 2065-2024规范概述

DB36/T 2065-2024规范是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自2024年起正式实施,该规范明确了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的基本原则、操作程序、技术方法和基本要求,旨在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

抽检数据收集与整理

依据DB36/T 2065-2024规范,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收集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广泛,涵盖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多个渠道,收集到的数据需经过整理、清洗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抽检产品合格率分析: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抽检产品合格率,以了解食品安全状况。
  2. 抽检产品不合格项目分析:分析不合格产品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为监管部门提供针对性措施。
  3. 风险等级分析:根据不合格项目的危害程度,对抽检产品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为监管部门提供风险预警。

结果报告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1. 抽检概况:包括抽检产品种类、数量、地区分布等。
  2. 合格率分析: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抽检产品合格率。
  3. 不合格项目分析:分析不合格产品的主要不合格项目。
  4. 风险等级分析:根据不合格项目的危害程度,对抽检产品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风险识别与评估

依据DB36/T 2065-2024规范,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首先需识别和评估风险,风险识别包括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调查;风险评估则涉及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危害程度、暴露量和概率进行评估。

风险发布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包括以下内容:

  1. 风险等级:根据危害程度、暴露量和概率,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等级划分。
  2. 风险警示:对高风险食品进行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
  3. 防控措施: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风险沟通与协调

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消费者等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1. 建立风险沟通机制:明确沟通渠道、方式和责任。
  2. 开展风险沟通活动:组织专家研讨会、风险评估会等。
  3. 协调各方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

DB36/T 2065-2024《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规范》的发布,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规范化的食品安全抽检统计分析与风险交流工作,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不断提高食品安全能力,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