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14.5-2025规范解读,农田氮淋溶监测关键要点剖析

团体标准 601
《DB44/T 2614.5-2025》解读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第五部分,重点分析农田氮淋溶监测要点,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旨在提高农田氮淋溶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愈发凸显,其中农田氮淋溶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最新发布了《DB44/T 2614.5-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第五部分——农田氮淋溶监测的关键内容。

DB44/T 2614.5-2025规范解读,农田氮淋溶监测关键要点剖析,DB44/T 2614.5-2025规范解读,农田氮淋溶监测关键要点剖析,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背景及意义

农田氮淋溶污染是指过量施用的氮肥、有机肥及氮素产物在雨水冲刷下,通过土壤垂直运动进入地下水的过程,氮淋溶污染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平衡,还会损害土壤肥力,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对农田氮淋溶进行监测和测算,对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监测方法

《DB44/T 2614.5-2025》规范第五部分对农田氮淋溶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点布设:根据监测区域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应分布在农田的不同区域,如田埂、坡地、低洼地等,以全面反映农田氮淋溶污染状况。
  2. 监测时间:农田氮淋溶监测应选择在雨季、施肥期、收获期等关键时期进行,以获取更有针对性的监测数据。
  3. 监测指标:农田氮淋溶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氮淋溶量、氮淋溶速率、氮淋溶浓度等,氮淋溶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垂直运动进入地下水的氮素总量;氮淋溶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氮素通过土壤垂直运动进入地下水的速度;氮淋溶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溶液中氮素的含量。
  4. 监测方法:农田氮淋溶监测可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等多种方法,物理监测法主要包括土壤水分监测、土壤侵蚀监测等;化学监测法主要包括土壤溶液中氮素含量测定、土壤中氮素形态分析等;生物监测法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氮素能力监测、微生物降解氮素能力监测等。

测算方法

农田氮淋溶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水文模型法:通过建立农田水文模型,模拟农田水分运动过程,计算氮淋溶量。
  2. 土壤侵蚀模型法:通过建立土壤侵蚀模型,模拟土壤侵蚀过程,计算氮淋溶量。
  3. 经验公式法:根据农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建立氮淋溶量与相关因素的经验公式,计算氮淋溶量。
  4. 田间试验法:通过田间试验,直接测定氮淋溶量。

规范实施与保障

为确保《DB44/T 2614.5-2025》规范的有效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障:

  1. 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规范内容,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环保意识。
  2.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农田氮淋溶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农田氮淋溶监测与测算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监测和测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强化执法: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放氮素的行为。

《DB44/T 2614.5-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第五部分——农田氮淋溶监测,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通过加强监测、测算和治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