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烷胺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检测,DB36/Z 002-2022标准下的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解析

团体标准 601
DB36/Z 002-2022标准解读主要针对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的检测技术,该技术采用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具有高灵敏度、快速简便等优点,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动物源性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药物残留问题,特别是金刚烷胺等药物,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我国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DB36/Z 002-2022《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的检测》标准,其中明确了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作为检测金刚烷胺的关键技术,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详细介绍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在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检测的实际应用。

金刚烷胺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检测,DB36/Z 002-2022标准下的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解析,金刚烷胺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检测,DB36/Z 002-2022标准下的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解析,2,标准解读,食品安全,第1张

金刚烷胺,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金刚烷胺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对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DB36/Z 002-2022标准解读

DB36/Z 002-2022标准对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涵盖了样品前处理、标准曲线绘制、检测限、重复性和回收率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1. 样品前处理:对动物源性食品样品进行匀浆、离心等处理,以提取金刚烷胺。
  2. 检测方法:采用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
  3. 标准曲线绘制:使用已知浓度的金刚烷胺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
  4. 检测限:该方法对金刚烷胺的检测限为0.5μg/kg。
  5. 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对同一批样品进行多次检测,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5%。
  6. 回收率:该方法对金刚烷胺的回收率应在70%至120%之间。

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在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检测的应用

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显著优点,以下是该方法在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检测的具体应用步骤:

  1. 样品前处理:将动物源性食品样品进行匀浆、离心等处理,提取金刚烷胺。
  2. 抗原抗体结合:将提取的金刚烷胺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3. 加入量子点标记的抗体:将量子点标记的抗体加入反应体系中,与已结合的金刚烷胺-抗体复合物结合。
  4. 层析分离:将反应混合物滴加到层析板上,通过毛细作用使反应物在层析板上移动,实现金刚烷胺-抗体-量子点复合物的分离。
  5. 检测荧光信号:使用荧光检测仪检测层析板上量子点的荧光信号,根据荧光强度判断金刚烷胺的存在与否。
  6.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曲线,将荧光信号强度与金刚烷胺浓度进行对比,判断样品中金刚烷胺的含量。

DB36/Z 002-2022标准的实施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量子点微球荧光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检测手段,在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先进、高效的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