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961-2025水稻硬地育秧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田间应用探索
《DB61/T 1961-2025 水稻硬地育秧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实践》详细解析了硬地育秧技术规范,从选种、播种、管理等环节阐述,结合实际应用,提高水稻产量与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在此背景下,DB61/T 1961-2025《水稻硬地育秧技术规范》应运而生,成为一项关键的农业技术标准,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范,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其在水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DB61/T 1961-2025《水稻硬地育秧技术规范》概述
DB61/T 1961-2025《水稻硬地育秧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水稻硬地育秧技术制定的地方标准,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导起草,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该规范对水稻硬地育秧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水稻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
规范的主要内容
技术要求
DB61/T 1961-2025规范了水稻硬地育秧的土壤、品种、育秧设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具体包括:
- 土壤:要求土壤质地优良,pH值在5.5-7.0之间,有机质含量应大于1.5%。
- 品种:要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纯度需大于98%,发芽率需大于90%。
- 育秧设施:育秧床宽度应为1.2-1.5米,深度为10-15厘米,床面需平整,排水性能良好。
操作流程
规范详细介绍了水稻硬地育秧的操作流程,包括:
- 播种前准备:整地、施肥、消毒、浸种、催芽等。
- 播种:根据水稻品种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
- 育秧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适时施肥、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 移栽:当秧苗长到3-4叶时,选择晴好天气进行移栽。
质量控制
规范对水稻硬地育秧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
- 秧苗质量:要求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叶色鲜绿,株高整齐。
- 移栽质量:要求移栽密度合理,行距、株距均匀,栽植深度适宜。
规范的应用实践
提高水稻产量
DB61/T 1961-2025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稻硬地育秧的成秧率和秧苗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据相关数据显示,实施该规范的水稻田,平均产量比未实施规范的水稻田高出10%以上。
保障水稻品质
规范要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有利于提高水稻品质,规范对育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施肥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规定,确保了水稻品质的稳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硬地育秧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面积,降低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DB61/T 1961-2025《水稻硬地育秧技术规范》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水稻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该规范,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