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90.1-2025规程解析,林下西洋参选地整地关键技术解析
《DB53/T 1390.1-2025》解读了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重点剖析了选地及整地的关键要点,规程详细阐述了适宜的土壤、地形、气候条件,以及整地过程中的土壤改良、排水系统建设等,以确保西洋参生长环境优化。
随着公众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日益增强,西洋参作为一味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林下西洋参的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我国正式发布了DB53/T 1390.1-2025《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这一标准,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中的第一部分:选地及整地,旨在为林下西洋参的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选地原则
地形与坡度
在选地时,应优先考虑地势平坦、排水性能优良的场地,避免低洼积水区域,坡度以5°至15°为宜,这样的坡度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均匀分布。
土壤条件
土壤类型应选择砂壤土、壤土或轻粘土,pH值维持在5.5至7.0之间,有机质含量需达到或超过1.5%,土壤肥沃、透气性好,为西洋参的生长创造了理想条件。
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和的气候、充足的光照、较长的无霜期和适中的雨量,年均气温宜在4℃至10℃之间,年降水量以500至800毫米为宜。
环境因素
应避免选择工业污染、农药残留超标或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区,确保西洋参的品质达到高标准。
整地要求
深翻土地
在种植前,需对选定的地块进行深度为30至40厘米的深翻,以打破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
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以腐熟的鸡粪、牛粪等为主,每亩施用量在3000至5000千克;化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每亩施用量为50至100千克。
做畦
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建造宽度为1.2至1.5米、高度为20至30厘米的畦,畦沟深度也应为20至30厘米,畦面需保持平整,以便于灌溉和排水。
铺膜
在整地过程中,可以在畦面上铺设黑色地膜,以抑制杂草生长,提升土壤温度,从而促进西洋参的生长。
种植密度
株距
西洋参的株距一般为20至30厘米,可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适当调整。
行距
行距通常为40至50厘米,这样的距离便于田间管理和采收。
DB53/T 1390.1-2025《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选地及整地,为林下西洋参的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种植者应严格遵守规程要求,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合理的整地,为西洋参的高产、优质打下坚实基础,加强田间管理,提升西洋参的品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优质的西洋参种苗,确保种源纯正。
- 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避免在高温、多雨季节种植。
- 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西洋参生长环境的良好。
- 适时采收,提高西洋参的品质和产量。
只有遵循DB53/T 1390.1-2025《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选地及整地的要求,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才能实现林下西洋参的高产、优质,为我国西洋参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