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水稻二化螟测报技术规范DB34/T 163.1解读
新标准DB34/T 163.1-2025针对水稻二化螟测报技术进行深入解析,旨在提高测报准确性和防治效果,规范内容涵盖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策略等方面,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二化螟作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害虫,其发生与防治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为了提升我国对水稻二化螟的监测与预报技术,2025年,我国正式发布了《水稻二化螟测报技术规范》(DB34/T 163.1-2025)这一新标准,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详尽的解读,旨在为我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4/T 163.1-2025标准概述
《水稻二化螟测报技术规范》(DB34/T 163.1-2025)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制定,旨在规范水稻二化螟的测报技术,增强防治工作的有效性,该标准详细阐述了水稻二化螟的测报方法、指标设定、数据处理以及防治策略等内容。
DB34/T 163.1-2025标准的主要内容
测报方法
该标准明确了水稻二化螟的测报方法,具体包括:
- 田间调查法:通过观察水稻植株上的虫害情况,评估二化螟的发生程度。
- 灯诱法:利用二化螟对特定光源的趋性,设置诱捕灯,收集成虫。
- 性素诱捕法:利用二化螟的性信息素,制作诱捕器,捕捉成虫。
测报指标
标准对水稻二化螟的测报指标做了明确规定,包括:
- 田间虫害程度:根据水稻植株上的虫害情况,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 成虫发生数量:通过田间调查、灯诱、性素诱捕等方法,估算成虫数量。
- 卵孵化率:通过田间调查、卵孵化试验等方法,评估卵孵化率。
数据处理
标准对水稻二化螟的测报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涉及:
- 数据收集:依照测报方法,收集田间调查、灯诱、性素诱捕等数据。
-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形成报表。
- 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二化螟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
防治建议
根据测报结果,标准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
- 加强田间管理,优化水稻生长环境,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 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二化螟。
- 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水稻二化螟测报技术规范》(DB34/T 163.1-2025)的发布,为我国水稻二化螟的测报与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该标准明确了测报方法、指标、数据处理和防治建议,有助于提升防治效果,确保我国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水稻二化螟的测报和防治技术将持续发展,我国应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水稻二化螟的测报技术,为水稻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水平。
《水稻二化螟测报技术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水稻二化螟测报和防治技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执行这一标准,确保我国水稻生产的安全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