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种植标准化关键措施解析,DB14/T 2454-2022规程解读
《DB14/T 2454-2022 丹参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解析了提升丹参种植产业标准化与效益的关键措施,包括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旨在提高丹参产量和质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盛,丹参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中的瑰宝,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丹参种苗的生产,提升丹参种植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和经济效益,我国于2022年正式发布了《丹参种苗生产技术规程》(DB14/T 2454-2022),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丹参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丹参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由辽宁省市场管理局颁布,旨在规范丹参种苗的生产,提升丹参种植产业的标准化和效益,该规程涵盖了丹参种苗的繁殖、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
繁殖技术
- 繁殖:选择优质丹参种子,采用沙藏法进行催芽,播种前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确保发芽率。
- 扦插繁殖:挑选健康、无病虫害的丹参植株,进行扦插繁殖,扦插时间通常选择在春季或秋季,注意插穗长度、角度和密度的合理配置。
栽培技术
- 选地与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在6.0-7.5的沙壤土或壤土,整地前进行深翻、消毒,并施足底肥。
- 播种与定植:采用条播或点播方式,播种深度为2-3厘米,春季播种,定植密度为30-40厘米×30-40厘米。
- 田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肥,防治病虫害,生长期间,及时除草、松土,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提取物等。
- 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设置黑光灯、使用生物农药等。
采收与加工
- 采收:丹参一般在种植后的第三年采收,采收前,进行病虫害检查,确保药材质量。
- 加工:采收后,及时洗净、晾晒或烘干,去除杂质,确保药材干燥。
规程实施的意义
- 提高丹参种植产业的标准化水平,确保药材质量。
- 规范丹参种苗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 促进丹参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 为丹参种植者提供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技能。
《丹参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对于规范丹参种苗生产、提升丹参种植产业的标准化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丹参种植者能够认真学习并贯彻该规程,为我国丹参种植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