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883-2009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本规程详细阐述了DB51/T 883-2009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包括监测、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评价,规程强调综合防治,涵盖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药剂防治等关键环节,旨在有效降低稻瘟病发生,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
水稻,作为我国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水稻稻瘟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水稻产量的病害,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我国制定了《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DB51/T 883-2009),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我国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概述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DB51/T 883-2009)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技术规程,自2009年发布实施以来,该规程旨在规范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提升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以保护生态环境。
规程主要内容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预防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
-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稻品种等因素,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和农药。
-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残留:在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
- 合理布局: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减少病原菌积累。
-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施肥、灌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
-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根据稻瘟病发生规律,合理安排防治时期。
- 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防治效果评价
根据防治效果,将防治分为四个等级:
- 一级防治效果:稻瘟病发病率低于5%。
- 二级防治效果:稻瘟病发病率在5%-10%之间。
- 三级防治效果:稻瘟病发病率在10%-20%之间。
- 四级防治效果:稻瘟病发病率超过20%。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DB51/T 883-2009)为我国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应遵循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稻瘟病发病率,保障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深入解析《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程》,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为我国水稻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