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菌抗药性检测与稻瘟灵使用技术规程解析
《DB51/T 875-2009》为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室定技术规程,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与应用,规程旨在通过实验室方法检测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为我国水稻稻瘟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解读规程,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随着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稻瘟病作为一种普遍的病害,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稻瘟灵作为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逐渐增强,给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监测和应对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我国制定了《DB51/T 875-2009 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室定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DB51/T 875-2009 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室定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测定的技术规程,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测定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的方法、步骤、结果判定以及数据处理等,旨在为稻瘟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解读
测定方法
规程中规定了两种测定方法: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操作简便,适用于一般实验室,但其灵敏度相对较低;而稀释法则适用于高灵敏度测定,但操作较为复杂。
测定步骤
- 菌种培养:选取典型的病斑,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7天,选取生长良好的菌丝体作为测定菌种。
- 药液制备:根据稻瘟灵的推荐使用浓度,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
- 纸片扩散法:将药液滴在无菌滤纸上,将滤纸贴在PDA培养基上,接种测定菌种,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7天,测量抑菌圈直径。
- 稀释法:将药液按一定比例稀释,接种于PDA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计算最小抑菌浓度(MIC)。
结果判定
- 纸片扩散法:抑菌圈直径小于等于10mm为敏感,大于10mm为抗药。
- 稀释法:MIC小于等于推荐使用浓度的2倍为敏感,大于2倍为抗药。
数据处理
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敏感率和抗药率。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评估抗药性:通过室定,了解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水平,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 指导用药:根据测定结果,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降低抗药性风险。
- 监测抗药性变化:定期进行室定,监测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变化趋势,为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参考。
- 推广抗药性监测技术: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对稻瘟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防治效果。
《DB51/T 875-2009 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室定技术规程》为我国稻瘟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测定,为稻瘟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