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鉴定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概述

团体标准 603
《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旨在解析该规范,研究其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本文详细阐述了规范的技术要求、鉴定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以提升马铃薯抗病性及产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与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作为马铃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升马铃薯种植的可持续性,我国制定了《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鉴定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概述,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鉴定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概述,技术规范,规范解读,栽培技术,第1张

《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概述

《DB51/T 723-2007》是我国首个关于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的技术规范,于2007年正式发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的方法、步骤、指标和评价标准,旨在为马铃薯抗病育种、病害防治和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鉴定方法

《DB51/T 723-2007》规范了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试验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品种或品系,确保试验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2. 试验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力中等的地块作为试验地。
  3. 播种:按照试验设计要求,将试验材料播种于试验地。
  4. 田间管理:按照马铃薯栽培技术要求,进行田间管理。
  5. 病害调查: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定期调查晚疫病的发生情况。

鉴定指标

规范中规定了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病情指数:根据马铃薯叶片、茎秆和块茎上的晚疫病症状,计算病情指数。
  2. 抗病性等级:根据病情指数,将马铃薯品种或品系划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度感病五个等级。

评价标准

规范中规定了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品种或品系抗病性等级:根据抗病性等级,评价品种或品系的抗晚疫病性。
  2. 产量和品质:考虑产量和品质,评价品种或品系的性能。

技术规范的应用研究

抗病育种

《DB51/T 723-2007》规范为马铃薯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田间鉴定,筛选出具有高抗晚疫病性的品种或品系,为马铃薯抗病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病害防治

规范中提到的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风险,在实际生产中,根据鉴定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损失。

品种推广

通过田间鉴定,筛选出具有高抗晚疫病性的马铃薯品种,为品种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品种在推广应用后,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51/T 723-2007 马铃薯抗晚疫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为马铃薯抗病育种、病害防治和品种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运用该规范,提高马铃薯种植的可持续性,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