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51/T 714-2007——水稻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51/T 714-2007 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是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指南,旨在通过规范田间鉴定技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性,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的病害,不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更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遏制稻瘟病的蔓延,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我国精心制定了《DB51/T 714-2007 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的制定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51/T 714-2007——水稻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指南,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51/T 714-2007——水稻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指南,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的制定背景

稻瘟病的威胁不容忽视

稻瘟病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广泛传播,尤其在南方稻区,其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深,据统计,稻瘟病每年对我国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抗病育种主要依赖抗病品种的筛选,由于稻瘟病菌致病力的快速变异,抗病品种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生产需求。

田间鉴定技术的重要性

田间鉴定技术是评价水稻抗稻瘟病性的关键手段,通过科学的田间鉴定,我们可以筛选出具有高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我国水稻产区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涵盖了品种选育、品种推广、病害监测等多个环节。

田间鉴定方法

《规范》明确了稻瘟病田间鉴定的多种方法,包括病圃接种鉴定、自然发病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等。

鉴定标准

《规范》对稻瘟病抗性鉴定的等级进行了明确划分,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易感五个等级。

鉴定程序

《规范》详细规定了稻瘟病田间鉴定的程序,包括试验设计、材料准备、田间管理、病害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等。

《规范》的实施意义

提高水稻抗病性,保障水稻安全生产

实施《规范》有助于筛选出高抗病性水稻品种,降低稻瘟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从而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

促进水稻抗病育种技术进步

《规范》的实施将推动水稻抗病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培育更具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推广抗病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通过实施《规范》,可以推广抗病品种,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规范》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B51/T 714-2007 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是我国水稻抗病育种的重要技术指南,对于提升水稻抗病性、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深远意义,各地应积极推广实施《规范》,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扩展部分

稻瘟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叶鞘、穗颈和稻粒等部位,在我国水稻产区,尤其是南方稻区,稻瘟病的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重,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还会降低稻米品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稻瘟病抗性鉴定的重要性

稻瘟病抗性鉴定是水稻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通过鉴定可以筛选出具有高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有力支持,并有助于了解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田间鉴定方法

包括病圃接种鉴定、自然发病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等多种方法。

鉴定标准

根据稻瘟病发病指数,将抗性等级划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易感五个等级。

实施《规范》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对《规范》的认识。
  2. 建立健全抗病育种技术体系,推广抗病品种。
  3. 加强田间鉴定工作,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强化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发生动态,为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5.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标签: 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