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610-2006,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科学防治柑桔害虫的实用手册

团体标准 607
《DB51/T 610-2006 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为科学防治柑桔害虫提供重要指南,规范测报调查方法,助力柑桔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柑桔产业的蓬勃发展,柑桔病虫害问题愈发凸显,其中柑桔矢尖蚧作为一种常见的病虫害,对柑桔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有效遏制柑桔矢尖蚧的传播与危害,我国出台了《DB51/T 610-2006 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本文将围绕这一规范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柑桔种植者提供科学防治柑桔矢尖蚧的实用指导。

DB51/T 610-2006,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科学防治柑桔害虫的实用手册,DB51/T 610-2006,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科学防治柑桔害虫的实用手册,防治规范,第1张

《DB51/T 610-2006 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是我国柑桔病虫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规范柑桔矢尖蚧的测报调查工作,为科学防治提供有力依据,该规范详细阐述了柑桔矢尖蚧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为柑桔种植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柑桔矢尖蚧的形态特征

柑桔矢尖蚧隶属于同翅目、蚧科,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害虫,其形态特征如下:

  1. 虫体扁平,呈椭圆形,体长约为2-3毫米,宽约1-1.5毫米。
  2. 成虫体色淡黄至黄褐色,触角8节,前翅退化,后翅发达。
  3. 若虫体型较小,无翅,扁平,体色与成虫相似。
  4. 卵椭圆形,呈淡黄色,产于雌虫腹面。

柑桔矢尖蚧的发生规律

柑桔矢尖蚧在我国柑桔产区广泛分布,一年发生4-5代,其主要发生规律如下:

  1. 春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柑桔矢尖蚧开始活动,若虫孵化后迅速转移到嫩梢、嫩叶等部位吸取养分。
  2. 夏季,柑桔矢尖蚧繁殖迅速,若虫数量急剧增加,对柑桔造成严重危害。
  3. 秋季,柑桔矢尖蚧逐渐减少,部分若虫转移到枝条、叶片等部位越冬。

柑桔矢尖蚧的防治方法

根据《DB51/T 610-2006 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柑桔矢尖蚧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农业防治:合理修剪柑桔树,清除病枝、病叶,减少虫源。
  2. 物理防治:利用蚧壳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控制蚧壳虫数量。
  4.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啶虫脒、吡虫啉等,在适宜时期进行喷雾防治。

《DB51/T 610-2006 柑桔矢尖蚧测报调查规范》为我国柑桔矢尖蚧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柑桔种植者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柑桔矢尖蚧的传播与危害,保障柑桔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 防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