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4-2005 牛腐蹄病防治规范深度解读与执行关键

团体标准 602
《DB44/T 264-2005 奶牛腐蹄病防治规范》详细阐述了奶牛腐蹄病的防治措施,包括病牛隔离、蹄部护理、消毒、药物防治等关键环节,规范实施要点强调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牛群健康。

奶牛腐蹄病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牛蹄疾病,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于2005年正式颁布了《奶牛腐蹄病防治规范》(DB44/T 264-2005),旨在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指导,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范,旨在帮助养殖户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奶牛腐蹄病。

DB44/T 264-2005 牛腐蹄病防治规范深度解读与执行关键,DB44/T 264-2005 牛腐蹄病防治规范深度解读与执行关键,2,防治规范,第1张

奶牛腐蹄病的病因及症状

病因

奶牛腐蹄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发,常见病原包括坏死梭菌、腐蹄杆菌、坏死杆菌等,蹄部过度磨损、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也容易诱发此病。

症状

奶牛腐蹄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1. 蹄部红肿、疼痛,行走困难;
  2. 蹄部皮肤破损,伴有渗出物;
  3. 蹄底、蹄壁出现坏死组织,严重时蹄尖可能脱落;
  4. 蹄部炎症扩散,可能导致蹄关节、蹄管等部位感染。

DB44/T 264-2005《奶牛腐蹄病防治规范》的主要内容

预防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清洁、干燥,定期进行消毒;
  2. 合理搭配饲料,确保奶牛营养均衡;
  3. 定期检查奶牛蹄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避免奶牛过度运动,减少蹄部磨损;
  5. 对有蹄病史的奶牛进行隔离饲养,防止疾病传播。

治疗措施

  1. 局部治疗:使用消毒剂清洗患蹄,去除坏死组织,并涂抹消炎药物;
  2. 全身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
  3. 手术治疗:对于蹄尖脱落、蹄底坏死等严重病例,可进行手术治疗。

实施要点

  1. 建立健全奶牛蹄病防治制度,明确责任人和防治措施;
  2.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牛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3. 定期检查奶牛蹄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对有蹄病史的奶牛进行隔离饲养,防止疾病传播;
  5. 加强兽医人员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6. 加强宣传,提高养殖户对奶牛腐蹄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奶牛腐蹄病防治规范》为奶牛腐蹄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养殖户应认真学习并贯彻该规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奶牛蹄部健康水平,从而提升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标签: 2防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