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DB51/T 1041-2010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51/T 1041-2010 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玉米抗大斑病田间鉴定的技术标准,为玉米生产提供关键保障,该规程通过科学鉴定,助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玉米病害问题逐渐凸显,其中大斑病作为玉米常见病害之一,对玉米产量与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我国制定了《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041-2010),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旨在为玉米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

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DB51/T 1041-2010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DB51/T 1041-2010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规程,第1张

《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041-2010)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的技术规程,该规程详细规定了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的方法、指标、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等内容,旨在为玉米抗病育种、品种筛选和抗病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鉴定方法

  1. 种植试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田间种植。
  2. 病原菌接种:在玉米植株上接种大斑病菌,观察植株抗病性表现。
  3. 病害观察:根据玉米植株的病害症状,对植株抗病性进行评价。
  4.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级。

鉴定指标

  1. 病斑直径:观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直径,以评估植株抗病性。
  2. 病斑数量:观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数量,以评估植株抗病性。
  3. 病害指数:根据病斑直径和数量,计算玉米植株的病害指数。

试验设计

  1. 试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玉米种植区域,确保试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2. 试验品种:选择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包括抗病、中抗、感病和易感病品种。
  3. 试验布局:按照规程要求,设置试验田,确保试验条件一致。
  4. 重复次数: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设置重复试验。

数据分析

  1. 数据整理: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包括病斑直径、病斑数量和病害指数等。
  2.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级。
  3. 结果评价: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价。

应用与推广

《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在玉米抗病育种、品种筛选和抗病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抗病性,降低病害发生,保障玉米产量与品质。

  1. 抗病育种:根据规程要求,筛选具有高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材料。
  2. 品种筛选:在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用规程进行抗病性评价,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
  3. 抗病性评价: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用规程对玉米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玉米抗大斑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为我国玉米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保障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