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解析,关键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51/T 1056-2010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是保障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文件,详细解析了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的方法与应用,旨在提高水稻产量与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产量与品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治二化螟,提升水稻的抗虫性,我国制定了《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056-2010),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解析,关键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解析,关键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安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概述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056-2010)是我国首个针对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的技术规程,自2010年发布实施以来,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的方法、步骤、指标以及结果判定,旨在为水稻抗二化螟的育种、种植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鉴定方法

  1. 田间自然鉴定: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观察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根据危害程度进行抗性分级。
  2. 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将二化螟幼虫接种于水稻植株上,观察幼虫死亡率、蛹化率等指标,进行抗性分级。

鉴定步骤

  1. 选择抗性鉴定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或材料。
  2. 田间自然鉴定:在水稻生长期间,观察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程度,并记录数据。
  3. 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将二化螟幼虫接种于水稻植株上,观察幼虫死亡率、蛹化率等指标,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与结果判定:根据鉴定数据,对水稻品种或材料的抗性进行分级。

鉴定指标

  1. 田间自然鉴定:二化螟危害程度。
  2. 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幼虫死亡率、蛹化率等。

结果判定

根据鉴定指标,将水稻品种或材料的抗性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的应用

  1. 育种: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水稻品种,为水稻抗二化螟育种提供依据。
  2. 种植:根据水稻品种的抗性,合理安排种植区域,降低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3. 防治:针对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二化螟的产量损失。
  4. 产业推广:将抗二化螟水稻品种推广到生产实践中,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抗二化螟性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056-2010)为我国水稻抗二化螟育种、种植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鉴定,提升水稻抗二化螟性,保障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关注二化螟抗药性问题,加强农药使用管理,降低农药残留,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