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365-2011 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

团体标准 602
《DB51/T 1365-2011 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为农业抗病性田间鉴定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流程,本规程详细阐述了抗病性鉴定方法、鉴定指标、鉴定程序及结果判定,旨在提高抗病性鉴定准确性和效率,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产业的迅猛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影响产量与品质的常见障碍,为了有效遏制病害的蔓延,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出台了《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365-2011),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DB51/T 1365-2011 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DB51/T 1365-2011 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技术规程,栽培技术,防治策略,第1张

《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365-2011)是我国首个针对抗病性鉴定的技术规范,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牵头起草,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实施,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抗病性田间鉴定的方法、流程、评价指标以及评估标准,为抗病育种、抗病品种的筛选以及抗病栽培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鉴定方法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地应选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排水条件良好、无病虫害发生的区域。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包括种子、农药、肥料等,应选用纯度高的种子,农药和肥料需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试验方法

  1. 播种: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播种,确保试验的一致性。
  2. 田间管理:依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3. 病害调查:在生长过程中,定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并记录病情指数。

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品种的抗病指数,以评价其抗病性。

鉴定指标

  1. 病情指数:根据病害发生程度,将叶片分为0(无病)、1(轻度病)、2(中度病)、3(重度病)、4(极重度病)五个等级,计算各等级叶片所占比例,进而计算病情指数。
  2. 抗病指数:依据病情指数,计算品种的抗病指数,抗病指数越高,表明品种的抗病性越强。

评价标准

  1. 抗病性分级:根据抗病指数,将品种分为高抗、中抗、抗、感、高感五个等级。
  2. 抗病品种筛选:筛选出抗病指数高的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材料。

应用

  1. 抗病育种:依据DB51/T 1365-2011规程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指数高的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材料。
  2. 抗病栽培:根据鉴定结果,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栽培,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3. 病害防治:针对不同抗病性品种,制定相应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以提升产量和品质。

《抗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DB51/T 1365-2011)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确保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遵守规程要求,确保鉴定工作的高效与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