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寒地水稻逆境减灾关键技术,DB23/T 3270-2022规程引领农业丰收新纪元

团体标准 601
《DB23/T 3270-2022》规程解密寒地水稻抗逆减灾技术,旨在应对低温阴雨寡照挑战,推动农业稳产增收,开启农业发展新篇章。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寒地水稻种植区域正面临着低温、阴雨、寡照等一系列不利天气条件的挑战,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最新颁布了《寒地水稻低温阴雨寡照抗逆减灾技术规程》(DB23/T 3270-2022),该规程旨在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提升寒地水稻的适应性,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农业的稳定增收,以下是该规程的详细解读。

破译寒地水稻逆境减灾关键技术,DB23/T 3270-2022规程引领农业丰收新纪元,破译寒地水稻逆境减灾关键技术,DB23/T 3270-2022规程引领农业丰收新纪元,202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寒地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严酷,夏季日照时间较短,且易受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天气影响,这些因素使得水稻生长速度减缓,产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大面积减产,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抗逆减灾技术规程,对于保障寒地水稻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规程主要内容

选用抗逆品种

规程建议,在寒地水稻种植区域,应优先选择那些具有优良抗逆性的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应具备耐低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稳定等特点。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确保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内能够顺利完成生长过程,规程建议,寒地水稻的播种时间应在5月初至6月初。

科学施肥

施肥应遵循“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适时进行追肥。

水管理

在寒地水稻生长期间,应保持田间水层稳定,确保水稻根系正常生长,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调整田间水位,避免因水位过高或过低影响水稻生长。

防治病虫害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用药,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低温阴雨寡照应对措施

针对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天气条件,规程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 采用大棚或遮网等设施,改善田间光照条件;
  • 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水稻的抗逆能力;
  •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降低田间湿度;
  •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进行防治。

规程实施意义

《寒地水稻低温阴雨寡照抗逆减灾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寒地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通过规程的推广和应用,可以:

  • 提升寒地水稻的抗逆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
  •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 保障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寒地水稻低温阴雨寡照抗逆减灾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寒地水稻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