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2
《DB21/T 1750.2-2009 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一文,深入解读了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文章旨在为红鳍鲀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提高苗种繁育成功率。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红鳍鲀作为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海洋鱼类,其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红鳍鲀以其鲜美的肉质、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迅速的生长速度,深受消费者喜爱,为提升红鳍鲀的养殖产量与品质,我国制定了《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21/T 1750.2-2009),本文旨在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技术规范,规范解读,第1张

《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概述

《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21/T 1750.2-2009)是我国首个关于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的行业标准,该规范详细规定了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旨在提升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的效率与品质。

规范解读

繁殖季节

根据DB21/T 1750.2-2009规范,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的最佳季节为每年的3月至6月,此时水温适宜,红鳍鲀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

繁殖设施

规范要求,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产养殖设施,包括繁殖池、孵化池、育苗池等,确保水质、水温、溶解氧等环境条件满足红鳍鲀的生长需求。

繁殖技术

规范对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亲本选择、配对、催产、孵化、育苗等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 亲本选择:选择体型健康、生长速度快的红鳍鲀作为亲本,要求亲本体重在1-2公斤之间。
  2. 配对:亲本配对前,应进行适应性养殖,使亲本适应繁殖环境,配对时,要求雌雄比例适宜,一般为1:1。
  3. 催产:采用激素诱导催产,根据亲本的生长状况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催产激素和剂量。
  4. 孵化:催产成功后,及时将卵收集到孵化池中。
  5. 育苗:孵化后的红鳍鲀苗种,进行适应性养殖,逐步提高养殖密度,直至达到商品规格。

质量控制

规范要求,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苗种质量,具体要求如下:

  1. 苗种来源:苗种应来自健康、无病害的亲本。
  2. 苗种质量:苗种应具备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病能力。
  3. 养殖环境:保持养殖环境清洁、无污染,确保苗种健康成长。

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提高苗种质量

DB21/T 1750.2-2009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红鳍鲀海水苗种的质量,为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降低养殖风险。

促进产业发展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红鳍鲀养殖业的整体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

规范要求养殖户在繁育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体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红鳍鲀海水苗种繁育的效率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苗种质量,为我国红鳍鲀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