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216-2013 商品畜禽场防疫规程,护航畜禽健康,推动产业升级
《DB21/T 2216-2013 商品畜禽场动物防疫技术规程》旨在保障畜禽健康,规范防疫措施,助力我国商品畜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商品畜禽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显著,为维护畜禽健康,预防动物疫病的爆发与传播,提升畜牧产品质量,推动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出台了《DB21/T 2216-2013 商品畜禽场动物防疫技术规程》,本文将围绕此规程,深入探讨其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DB21/T 2216-2013 商品畜禽场动物防疫技术规程》是我国畜牧兽医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制定,并于2013年正式发布,该规程旨在规范商品畜禽场的动物防疫工作,提升防疫水平,保障畜禽健康,助力畜牧业的稳健发展。
规程的主要内容
防疫组与管理
规程强调商品畜禽场需建立健全防疫组织,明确防疫职责,加强防疫队伍建设,规程对防疫工作的组织形式、防疫设施的配置、防疫物资的储备等方面也做了详细规定。
防疫制度与措施
规程明确了商品畜禽场的防疫制度,涵盖动物疫病监测、报告、诊断、治疗、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规程还规定了相应的防疫措施,如免疫接种、驱虫、灭鼠、灭蚊、灭蝇等。
防疫设施与设备
规程要求商品畜禽场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配置必要的防疫设施与设备,如消毒池、隔离舍、无害化处理设施等,规程对防疫设施与设备的保养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防疫档案与记录
规程要求商品畜禽场建立健全防疫档案,详细记录动物疫病监测、报告、诊断、治疗、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工作,这些档案对于追溯疫病来源、分析疫病发生规律、制定防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处理
规程规定了商品畜禽场在发生动物疫病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疫告、封锁、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规程还要求商品畜禽场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动物疫病的能力。
规程的实施与效果
《DB21/T 2216-2013 商品畜禽场动物防疫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我国商品畜禽场的动物防疫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程的实施,我国商品畜禽场的动物疫病发生率逐年下降,畜禽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推动。
《DB21/T 2216-2013 商品畜禽场动物防疫技术规程》是我国畜牧兽医行业的重要标准,对于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大规程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确保规程在商品畜禽场得到有效实施,畜禽养殖企业也应严格遵守规程,加强动物防疫工作,为我国畜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