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226-2016标准下食用菌基质砷、汞含量荧光光谱法测定研究
本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依据DB14/T 1226-2016标准,对食用菌基质中的砷、汞含量进行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为食用菌基质质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食用菌作为一类健康食品,其品质监控显得尤为关键,砷、汞等重金属的污染,作为威胁食用菌安全的关键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确保食用菌培养基的质量,我国颁布了DB14/T 1226-2016标准,其中明确了砷、汞等重金属的检测方法,本文将深入解析该标准中荧光光谱法在食用菌培养基砷、汞含量测定中的实际应用。
食用菌因其富含营养、口感鲜美、具有显著保健作用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生长过程中,食用菌容易受到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如砷、汞等,这些重金属在食用菌体内累积,可能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食用菌培养基中砷、汞等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DB14/T 1226-2016标准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食用菌培养基中砷、汞含量测定的行业标准,该标准采纳荧光光谱法进行检测,此方法以其高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和简便的操作流程,在环境、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荧光光谱法原理
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元素蒸气吸收光辐射后产生荧光辐射的定量分析方法,当特定波长的光辐射照射到待测元素蒸气上时,外层电子被激发至高能态,随后跃迁回低能态,释放出光子,形成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我们可以确定待测元素的含量。
DB14/T 1226-2016标准中荧光光谱法测定食用菌培养基中砷、汞的步骤
样品前处理
对采集的食用菌培养基样品进行研磨、过筛,并按比例加入酸溶液进行消解处理,消解后的溶液经过过滤、稀释等步骤,得到待测溶液。
标准曲线绘制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砷、汞标准溶液,按照荧光光谱法测定其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浓度值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样品测定
将待测溶液按照荧光光谱法测定其荧光强度,从标准曲线中查得砷、汞含量。
结果计算与评价
根据样品测定结果,计算食用菌培养基中砷、汞的含量,并与DB14/T 1226-2016标准限值进行比较,评价样品的安全性。
本文详细阐述了DB14/T 1226-2016标准中荧光光谱法在食用菌培养基砷、汞含量测定中的应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为食用菌培养基中砷、汞含量的检测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荧光光谱法在食用菌培养基砷、汞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以下几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 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 开发新型检测器,提升检测速度和稳定性。
- 建立多元素同时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
- 加强标准物质的研究和制备,为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荧光光谱法在食用菌培养基砷、汞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将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