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362-2017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应用与实践
《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在DB14/T 1362-2017标准中实施,旨在提升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水平,该规程涵盖了饲养管理细节,包括营养调控、疾病预防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旨在提高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奶牛围产期,作为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奶牛的繁殖能力、生产效率和整体健康,我国发布的DB14/T 1362-2017《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的行业标准,对提升我国奶牛养殖整体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该规程的背景、内容、实施与推广应用。
背景
伴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奶牛围产期所面临的疾病和繁殖问题仍然严峻,据统计,我国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发生率高达20%-30%,严重制约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DB14/T 1362-2017《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管理,提升奶牛围产期的健康水平,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
饲养管理
(1)饲养环境:确保牛舍清洁、干燥、通风,将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2)饲料营养: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科学搭配饲料,保证营养均衡,在围产期,奶牛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应控制在16%-18%,钙磷比例以1.5:1为宜。
(3)饲喂方式:采用少量多餐的饲喂方式,每天4-6次,每次饲喂量控制在奶牛体重的1%-1.5%。
繁殖管理
(1)鉴定:通过试情等方法,准确判断奶牛的发情时间。
(2)人工授精:根据奶牛的生理周期,选择最佳时机进行人工授精。
(3)妊娠诊断:采用B超等方法,对奶牛进行妊娠诊断,确保受孕率。
疾病预防
(1)疫苗接种:按照免疫程序,对奶牛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常见疾病。
(2)消毒灭源:定期对牛舍、饲料、工具等进行消毒,消除病原体。
(3)疾病监测:定期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实施与应用
-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养殖户对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认识。
-
完善配套设施:养殖户应配备相应的饲养设备,如自动喂料机、消毒设备等,为系统化管理提供保障。
-
严格实施规程:按照规程要求,对奶牛进行饲养、繁殖、疾病预防等工作,确保奶牛围产期健康。
-
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数据库,对养殖数据进行分析,为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
交流与合作:加强养殖户、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实施。
DB14/T 1362-2017《奶牛围产期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奶牛养殖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养殖效益,养殖户应充分认识该规程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饲养管理,为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