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593-2024,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1
《DB14/T 1593-2024 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发布,旨在通过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和轮耕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前行,玉米作为我国关键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攀升,传统玉米种植模式中存在的秸秆处理不当、土壤板结、养分流失等问题,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DB14/T 1593-2024),旨在推广先进的机械化秸秆还田和轮耕技术,以提升玉米产量,推动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DB14/T 1593-2024,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新篇章,DB14/T 1593-2024,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新篇章,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DB14/T 1593-2024)是我国玉米种植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其核心目标是规范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的操作流程,提升玉米产量,优化土壤环境,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各个玉米种植区域,对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技术要点

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机械

秸秆还田机械是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的关键工具,在选择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 适应性:秸秆还田机械需适应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
  • 作业效率:机械应具备高效作业能力,缩短作业时间,减轻劳动强度。
  • 性能稳定:机械应具有良好性能稳定性,降低故障率。

合理安排秸秆还田时间

秸秆还田时间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循环和作物产量至关重要,根据规程,玉米秸秆还田宜在收获后立即进行,以确保秸秆充分腐解,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优化轮耕制度

轮耕制度是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程指出,轮耕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合理选择轮耕方式。
  • 多样化:轮耕方式应多样化,包括单作、间作、套作等。
  • 优化组合:根据不同轮耕方式的特点,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强土壤管理

  •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 防治病虫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保障作物产量。
  • 保护土壤: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

实施效果

实施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 提高玉米产量:通过优化种植方式和土壤管理,玉米产量显著提升。
  • 改善土壤环境:秸秆还田和轮耕制度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
  • 减少环境污染:秸秆还田避免了秸秆焚烧,降低了空气污染。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轮耕技术规程》(DB14/T 1593-2024)为我国玉米种植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玉米产量,改善土壤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广该规程,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