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464-2012草坪草病虫无害化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DB12/T 464-2012》规程详细阐述了草坪草病虫害的无害化防控技术,它涵盖了病虫害识别、防治方法、安全用药及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旨在指导草坪管理者科学、环保地控制病虫害,保障草坪健康生长。
草坪草作为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虫害的防治对于维护草坪草的生长态势、提升草坪的整体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草坪草病虫无害化防控技术规程》(DB12/T 464-2012)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草坪草病虫害防控的行业标准,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草坪草病虫害的防控提供有益的指导。
《草坪草病虫无害化防控技术规程》于2012年正式发布,其宗旨在于规范草坪草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升草坪草的品质,并保障城市绿化环境的健康,该规程涵盖了草坪草病虫害的识别、监测、防治及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
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病虫害识别
草坪草病虫害种类繁多,涉及病害、虫害及杂草等,准确识别病虫害是防控工作的基础,规程提出,草坪草病虫害的识别应遵循以下原则:
- 根据病虫害的症状、发生部位、发生时间等进行初步判断;
- 利用显微镜、解剖镜等工具观察病原菌、害虫等生物特征;
-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草坪草品种等因素进行分析。
病虫害监测
病虫害监测是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规程要求,草坪草病虫害监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 定期观察草坪草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 设置监测点,对草坪草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
-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病虫害防治
预防措施
-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
- 加强草坪草的养护管理,提高草坪草的抗病、抗虫能力。
治疗措施
- 物理防治:人工拔除杂草、清除病残体等;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菌等生物防治病虫害;
-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喷粉等。
效果评价
病虫害防控效果评价是检验防控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规程要求,效果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 对防治前后的草坪草生长状况进行对比;
- 对病虫害发生程度、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 对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因素进行监测。
《草坪草病虫无害化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草坪草病虫害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确保草坪草的健长,为城市绿化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