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应用,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 602
《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我国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程,内容包括菌种选择、培养、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旨在确保产品质量,促进白灵菇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要求日益严格,白灵菇,作为一种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优质食用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确保白灵菇生产的安全与高品质,我国制定了《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白灵菇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解读与应用,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2,食品安全,技术规程,第1张

《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程涵盖了白灵菇从栽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旨在确保白灵菇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术语和定义

  1. 无公害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使用或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兽药、化肥、添加剂等,且产品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的食品。
  2. 白灵菇:指菌盖呈白色或淡白色,菌柄短,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用菌。

栽培环境

  1. 场地选择:应选择通风良好、排水顺畅、光照充足、无污染的场地。
  2. 温湿度:白灵菇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2℃,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

原料要求

  1. 菌种:选用品质优良、抗病力强、出菇率高的菌种。
  2. 培养基:选用无污染、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原料,如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

栽培技术

  1. 接种:将菌种均匀接种于培养基中,注意防止交叉污染。
  2. 发菌: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培养,待菌丝长满培养基后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3. 出菇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适时喷水,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

  1. 加工:白灵菇加工过程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防止污染。
  2. 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产品不受污染和损坏。
  3.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避免剧烈震动。
  4. 销售:销售过程中应确保产品新鲜、安全,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

规程应用

  1. 提高白灵菇生产者对无公害食品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 规范白灵菇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3. 保障消费者健康,提升消费者对白灵菇产品的信任度。
  4. 促进白灵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37/T 1306-2009 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白灵菇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遵循该规程,白灵菇生产者不仅能确保产品质量,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用菌产品,进而推动我国白灵菇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