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04-2004羊场防疫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探讨

团体标准 602
《DB37/T 504-2004 羊场防疫技术规程标准及应用》深入解析了羊场防疫的关键技术标准,包括防疫措施、疫病监测、疫苗接种等,该规程旨在提高羊场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羊只健康,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摘要如下:本文详细解读了羊场防疫规程,强调疫病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以提升羊只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羊作为重要的家畜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为了确保羊群的健康及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羊场防疫技术规程》(DB37/T 504-2004)这一行业标准,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羊场防疫实践中的应用。

DB37/T 504-2004羊场防疫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探讨,DB37/T 504-2004羊场防疫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探讨,2,技术规程,标准化进程,第1张

DB37/T 504-2004标准概述

《羊场防疫技术规程》(DB37/T 504-2004)是由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编制,并于2004年正式发布的行业标准,该规程的目的是规范羊场的防疫工作,提升羊只的健康状况,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DB37/T 504-2004标准的主要内容

羊场选址与布局

羊场选址原则:

  1. 避开居民区、交通要道、水源地等,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2. 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有利于羊只的生长发育;
  3. 交通便利,便于运输饲料和产品。

羊场布局: 合理规划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粪污处理区等,确保各区域功能明确,互不干扰。

羊只引进与饲养管理

  1. 引进羊只前,详细了解其来源地、健康状况等,确保无疫病;
  2. 对新引进的羊只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不少于30天,确认无疫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3.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保持羊只营养均衡;
  4. 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疫病。

羊场防疫措施

  1. 制定并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包括疫病监测、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等;
  2. 加强羊场内外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消灭病原体;
  3. 定期对羊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羊只免疫力;
  4. 加强人员管理,严格执行个人卫生制度,防止疫病传播。

羊场疫病监测与报告

  1. 建立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羊只进行疫病检测;
  2.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
  3. 对疫病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DB37/T 504-2004标准的应用

提高羊只健康水平

通过严格执行DB37/T 504-2004标准,可以有效降低羊只发病率,提高羊只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该标准有助于规范羊场防疫工作,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畜牧业标准化

DB37/T 504-2004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畜牧业标准化进程,提高我国畜牧业的整体水平。

《羊场防疫技术规程》(DB37/T 504-2004)是我国羊场防疫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羊场应认真贯彻落实该标准,加强防疫工作,确保羊只健康,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