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58.4-2006甘蓝种植标准解析与应用,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
《DB13/T 758.4-2006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针对甘蓝种植,提供详细标准解析与应用指导,规程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确保甘蓝种植过程无公害,提高药材品质。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材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问题亦日益凸显,备受关注,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我国制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DB13/T 758.4-2006),针对甘蓝的种植技术进行了详尽规定,本文将对DB13/T 758.4-2006部分内容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甘蓝种植中的应用。
DB13/T 758.4-2006部分概述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中的甘蓝种植规范,旨在明确甘蓝种植的土壤选择、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确保甘蓝的质量安全,提升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
DB13/T 758.4-2006部分主要内容解析
土壤选择
规程明确指出,甘蓝种植地应选择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6.0-7.5之间的地块,种植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避免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处理
播种前,应对甘蓝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害,具体方法为: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
播种
甘蓝播种时间为春季和秋季,规程建议播种深度为1-2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播种后,覆盖薄土,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生长期追肥2-3次,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
-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和积水,干旱季节,应适时浇水。
- 中耕除草:定期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清洁。
病虫害防治
甘蓝易受病虫害侵袭,规程要求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害虫。
- 化学防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农药。
采收
甘蓝采收时期一般在植株高度达到20-25厘米、叶片展开充分时进行,采收后,应及时进行晾晒或冷藏处理。
DB13/T 758.4-2006部分在甘蓝种植中的应用
DB13/T 758.4-2006部分为甘蓝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实际生产中,遵循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甘蓝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药残留,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中的甘蓝种植规范,对于规范甘蓝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认真贯彻该规程,确保中药材的安全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