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腹水征防治技术规程,提升养殖效益的DB13/T 796-2006标准解析

团体标准 603
《DB13/T 796-2006 肉鸡腹水征防治技术规程》是保障肉鸡健康、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措施,规程详细介绍了肉鸡腹水征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旨在降低发病率,提升肉鸡养殖业的整体效益。

随着我国肉鸡产业的迅猛发展,肉鸡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肉鸡腹水症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对肉鸡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肉鸡腹水症,我国制定了《DB13/T 796-2006 肉鸡腹水症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肉鸡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

肉鸡腹水征防治技术规程,提升养殖效益的DB13/T 796-2006标准解析,肉鸡腹水征防治技术规程,提升养殖效益的DB13/T 796-2006标准解析,2,技术规程,第1张

《DB13/T 796-2006 肉鸡腹水症防治技术规程》由我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旨在规范肉鸡腹水症防治工作,提升肉鸡养殖效益,该规程涵盖了肉鸡腹水症的病因分析、诊断标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

病因分析

肉鸡腹水症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原微生物。
  2. 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鸡体,引发腹水。
  3. 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等恶劣气候条件,使鸡群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腹水。
  4. 营养因素: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导致鸡体机能紊乱,易引发腹水。

诊断标准

根据《DB13/T 796-2006 肉鸡腹水症防治技术规程》,肉鸡腹水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症状:病鸡表现为食欲减退、沉郁、呼吸困难、腹部膨胀、运动障碍等。
  2. 剖检病变:腹水明显,肝脏、脾脏等器官出现炎症、肿胀、坏死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等。

预防措施

  1. 严格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鸡舍通风良好,确保饲料营养均衡。
  2. 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清理鸡舍,保持鸡舍干燥、清洁,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强化免疫接种:按照规程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鸡群抵抗力。
  4. 合理用药:针对病原微生物,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1. 病鸡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改善饲养管理: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3. 加强环境控制:保持鸡舍通风良好,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DB13/T 796-2006 肉鸡腹水症防治技术规程》为肉鸡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肉鸡养殖效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对肉鸡腹水症的认识,共同推动我国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