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97-2006标准详解,麝鼠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本文深入解读了DB13/T 797-2006标准,详细阐述了麝鼠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内容包括麝鼠品种选择、饲养环境、饲料配制、繁殖技术及疾病防治等,旨在提高麝鼠饲养的科技含量,确保养殖效益。
麝鼠,作为我国养殖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在我国养殖业的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规范麝鼠的饲养与管理,提升养殖效益,我国精心制定了《麝鼠饲养管理技术规程》(DB13/T 797-2006),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的制定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规程制定背景
随着社会对野生动物养殖的日益重视,麝鼠养殖业在我国迎来了蓬勃发展,在养殖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麝鼠的成活率较低,生长发育和疫病防治等问题也屡见不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麝鼠养殖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我国适时出台了《麝鼠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规程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麝鼠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涵盖了种源选择、繁殖、饲养、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
种源选择
(1)优先选择健康、无疫病、繁殖能力强的麝鼠作为种源。
(2)选择适宜的麝鼠品种,如东北黑麝鼠、东北黄麝鼠等。
繁殖技术
(1)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以提升繁殖效率。
(2)依据麝鼠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配种时间。
(3)强化孕期管理,保障胚胎发育的健康。
饲养管理
(1)科学规划养殖场布局,确保环境卫生。
(2)根据麝鼠的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
(3)定期监测麝鼠的生长发育情况,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4)强化疫病防治,保障麝鼠的健康。
疫病防治
(1)严格执行疫病预防措施,降低疫病发生率。
(2)对疫病发生区域实施隔离和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3)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并处理疫病。
实施意义
-
显著提升麝鼠的成活率和繁殖率,进而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
规范麝鼠养殖行业,提升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
-
推动麝鼠资源的保护,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指导,降低养殖风险。
《麝鼠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麝鼠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殖户应当严格遵守规程,加强饲养管理,努力提高麝鼠养殖效益,为我国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繁荣作出贡献,相关部门应加大规程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确保规程得到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