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3
《DB15/T 2853-2023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旨在解析燕山丘陵区苦荞的机械化栽培技术,提高苦荞产量与品质,规程详细阐述了苦荞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操作方法,适用于燕山丘陵区苦荞种植户,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持续加快,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燕山丘陵区,作为我国苦荞的主产区,其苦荞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对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规范燕山丘陵区苦荞的机械化栽培,提升苦荞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式颁布了《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15/T 2853-2023),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2,现代化,技术规程,第1张

《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的行业标准,涵盖了苦荞机械化栽培的适用范围、技术规范、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旨在为该区域苦荞种植者提供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栽培方案。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燕山丘陵区苦荞的机械化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全过程。

技术要求

  1. 播种:采用机械化播种技术,播种量依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而定,通常每亩播种量为1.5-2.0公斤。
  2.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苦荞需肥特性及当地肥料供应情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一般每亩施纯氮10-15公斤、五氧化二磷5-8公斤、氧化钾8-10公斤。
  3. 灌溉:根据苦荞的生长需求,适时进行灌溉,灌溉水量需考虑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等因素。
  4. 病虫害防治: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确保苦荞产量和品质。
  5. 收获:采用机械化收获,确保苦荞籽粒饱满、完整。

栽培管理

  1. 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土地,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
  2. 播种前准备:播种前进行消毒、浸种等处理,以提高发芽率。
  3. 播种后管理:播种后及时覆土,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4. 田间管理:根据苦荞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除草、施肥、灌溉等管理。

病虫害防治

  1.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
  3. 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色板等物理方法诱虫。
  4.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提升苦荞产量与品质:本规程为燕山丘陵区苦荞种植者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栽培技术,有助于提升苦荞产量与品质。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机械化栽培,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技术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推动农业现代化:本规程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推动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的普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燕山丘陵区苦荞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燕山丘陵区苦荞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和种植者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程,共同为我国苦荞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