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62-2006 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畜牧业标准化新篇章
《DB13/T 762-2006 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旨在提升畜牧业标准,规范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的生产过程,提高饲料品质和产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饲料需求量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来源,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联到畜牧业的整体效益,为了规范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的生产技术,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我国颁布了DB13/T 762-2006《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内涵与实施关键,以期对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DB13/T 762-2006《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的技术规范,自2006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详细规定了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的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满足畜牧业对饲料的迫切需求。
品种选择
根据规程要求,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品种需具备以下特性: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在品种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畜牧业的具体需求。
播种
播种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通常以春末夏初为佳,播种前,需对土地进行整理,确保土壤疏松、排水顺畅,播种量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设定,一般每亩播种量约为1.5-2.0公斤。
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确保玉米生长所需养分,施肥时,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避免过量施用。
- 灌溉:玉米生长期间,需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天气状况适时灌溉,确保玉米生长所需水分。
- 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有利于玉米生长。
病虫害防治
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确保玉米生长安全。
收获
玉米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收获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收获后,应尽快晾晒,防止霉变。
储存
玉米储存时,应注意防潮、防霉、防鼠害,储存场所应通风、干燥、避光,确保玉米品质。
实施要点
-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规程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 加强品种选育和推广,提升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排水等条件。
-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严格规范生产过程,确保玉米品质符合标准。
DB13/T 762-2006《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粒秆兼用型饲用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满足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