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64-2006 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DB13/T 764-2006 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过程,包括选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规程旨在确保白灵菇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白灵菇,作为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并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健康食品,在我国食用菌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保障白灵菇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特地制定了《DB13/T 764-2006 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我国白灵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3/T 764-2006 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DB13/T 764-2006 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无公害白灵菇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无公害白灵菇生产的产地环境、菌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包装、运输与储存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产地环境
-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无污染的地区作为白灵菇生产基地。
-
土壤条件:土壤pH值应保持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需在2%以上,且不得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
-
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空气质量需符合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
菌种选择
-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佳的菌种。
-
菌种来源:应从正规菌种供应商处购买,确保菌种质量。
-
菌种保存:将菌种存放在低温、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
栽培管理
-
栽培设施:采用菇房、菇棚等设施进行栽培,确保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适宜。
-
培养基制作:选用优质原料,按照规程要求制作培养基。
-
接种与发菌: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接种,确保菌丝生长良好。
-
管理措施:适时通风、降湿、降温,防止病虫害发生。
病虫害防治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
严格执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病虫害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蔓延。
采收与包装
-
采收标准: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菌柄长度适宜,菌盖颜色均匀。
-
采收方法:采用手工或机械采收,确保菇体完整。
-
包装:采用清洁、无毒、无害的包装材料,确保产品安全。
运输与储存
-
运输:采用冷藏、保鲜等运输方式,确保产品新鲜。
-
储存:储存环境应通风、干燥、避光,温度控制在0-4℃。
《DB13/T 764-2006 无公害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白灵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我们能够有效提升白灵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