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65-2006标准指导下的白灵菇无公害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
DB13/T 765-2006标准规范了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该标准涵盖了从菌种选择、培养条件、环境控制到产品检测的各个环节,旨在确保白灵菇的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者健康,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食品安全问题亦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此背景下,DB13/T 765-2006《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标准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白灵菇无公害食品领域的规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标准旨在规范白灵菇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提升其品质与安全水平,本文将基于DB13/T 765-2006标准,深入探讨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DB13/T 765-2006标准概述
2006年发布的DB13/T 765-2006《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标准,对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加工、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中详细规定了无公害白灵菇的定义、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要求,为我国无公害白灵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
选地与整地
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在整地过程中,需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深翻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为白灵菇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培养基制作
无公害白灵菇的培养基应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辅料,如石膏、石灰等,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确保无污染、无公害,为白灵菇提供优质生长环境。
蘑菇菌种制备
无公害白灵菇的菌种制备应选用经过国家认证的优良菌种,严格遵循菌种制备操作规程,确保菌种纯净、无污染,为白灵菇的优质生长奠定基础。
栽培管理
在无公害白灵菇的栽培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确保蘑菇生长环境适宜,加强病虫害防治,严禁使用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确保白灵菇的品质与安全。
采收与包装
无公害白灵菇的采收应在成熟期进行,采摘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采收后的白灵菇应进行分级、清洗、包装,确保产品品质。
无公害白灵菇的质量控制
感官指标
无公害白灵菇的感官指标包括色泽、形态、质地、气味等,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白灵菇的色泽、形态、质地和气味,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理化指标
无公害白灵菇的理化指标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白灵菇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确保产品品质。
微生物指标
无公害白灵菇的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白灵菇的微生物指标,确保产品安全。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无公害白灵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包括铅、镉、汞、砷等,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白灵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DB13/T 765-2006《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标准为我国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无公害白灵菇的生产者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无公害白灵菇,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无公害白灵菇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共同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