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766-2006标准指导下的杏鲍菇无公害生产与质量控制研究

团体标准 603
本研究基于DB13/T 766-2006标准,对无公害杏鲍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优化种植环境、控制菌种筛选、优化栽培技术及监测产品品质,确保了杏鲍菇的无公害生产,提高了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杏鲍菇,作为一种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高品质食用菌,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DB13/T 766-2006《无公害食品 杏鲍菇》标准的制定,为杏鲍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本文将围绕标准内容、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无公害杏鲍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进行深入探讨。

DB13/T 766-2006标准概述

DB13/T 766-2006《无公害食品 杏鲍菇》标准详细规定了无公害杏鲍菇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旨在保障杏鲍菇产品的安全、卫生与优质,该标准的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

  1. 适用范围:适用于无公害杏鲍菇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全过程。
  2. 技术要求:包括杏鲍菇的品种选择、播种、栽培、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方面的具体技术规范。
  3. 检验方法:明确了杏鲍菇产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检验方法。
  4. 标签标识:对无公害杏鲍菇产品的标签标识提出了明确要求。

无公害杏鲍菇生产技术

  1.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杏鲍菇品种。
  2. 栽培环境: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排水便利的场地进行栽培,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5.5-6.5之间。
  3. 栽培管理: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确保杏鲍菇的正常生长,并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残留。
  4.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量。
  5. 收获与加工:在杏鲍菇成熟期,适时收获,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无公害食品加工规范,确保产品安全。

无公害杏鲍菇质量控制

  1. 感官指标:无公害杏鲍菇应具有正常的菌盖、菌柄、菌褶等形态特征,无异味、无霉变、无虫蛀。
  2. 理化指标:无公害杏鲍菇的蛋白质含量应≥5%,水分含量应≤90%,灰分含量应≤2%。
  3. 微生物指标:无公害杏鲍菇的菌落总数应≤1000CFU/g,大肠菌群应≤30MPN/100g,致病菌不得检出。
  4. 农药残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无公害杏鲍菇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5. 标签标识:无公害杏鲍菇产品的标签标识应清晰、完整,包括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等。

DB13/T 766-2006《无公害食品 杏鲍菇》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无公害杏鲍菇的生产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标准要求,加强生产技术和管理,确保无公害杏鲍菇产品的安全、卫生与优质,有助于推动我国杏鲍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也应关注无公害食品标识,选择优质、安全的杏鲍菇产品,共同维护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