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DB4403/T 311规范解读,冷链食品口岸消毒作业新标准

团体标准 602
《DB4403/T 311-2023》规范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作业,强调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面消毒措施,确保食品安全,规范涵盖消毒方法、消毒剂选择、消毒效果评估等,为保障消费者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冷链食品在我国市场上的份额逐年攀升,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我国对冷链食品在口岸环节实施了严格的预防性消毒措施,为此,我国正式颁布了《DB4403/T 311-2023 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作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我国口岸环节的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作业,涵盖肉类、水产品、果蔬、乳制品等多种食品。

预防性消毒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是保障冷链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
  2. 科学合理,规范操作:预防性消毒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3. 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预防性消毒应全面覆盖口岸环节,确保无死角。

预防性消毒作业流程

  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人员培训、消毒设备、消毒剂准备等。
  2. 消毒实施:根据不同场所和物品的特点,采取喷洒消毒、浸泡消毒、熏蒸消毒等方法。
  3. 消毒效果评估: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预防性消毒作业要求

  1. 消毒人员:消毒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2. 消毒设备:消毒设备应满足消毒要求,具备足够的消毒能力。
  3. 消毒剂: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有有效的消毒效果。
  4. 消毒记录:对预防性消毒作业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消毒时间、消毒剂种类、消毒方法、消毒效果等。

《规范》的意义

  1. 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实施预防性消毒作业,降低冷链食品在口岸环节的污染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2. 提高口岸工作效率:规范预防性消毒作业,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缩短通关时间。
  3. 优化口岸环境:预防性消毒作业有助于改善口岸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DB4403/T 311-2023 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作业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冷链食品口岸环节的预防性消毒作业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规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我们期待《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我国冷链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标签: 2食品安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