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59.3-1992种兔饲养管理规范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2
深入解析《DB51/T 159.3-1992种兔饲养管理规范》,旨在提升种兔养殖技术,规范饲养流程,保障养殖环境,助力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该规范详细阐述了种兔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种兔饲养管理逐渐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我国首个关于种兔饲养管理的行业标准——《种兔饲养管理规范》(DB51/T 159.3-1992)的出台,对于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提升种兔繁殖率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旨在为我国种兔养殖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DB51/T 159.3-1992种兔饲养管理规范深度解读,DB51/T 159.3-1992种兔饲养管理规范深度解读,2,现代化,第1张

《种兔饲养管理规范》(DB51/T 159.3-1992)由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编制,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该规范旨在规范种兔饲养管理,提高种兔繁殖率和养殖效益,确保种兔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种兔饲养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

种兔场的选择与建设

规范要求,种兔场应选址于地势高燥、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环境安静、无污染源的地区,场内建筑应包括兔舍、饲料库、病兔隔离室、兽医室等设施,兔舍建设应充分考虑通风、采光、保暖、防潮等因素。

种兔品种的选择与引进

规范要求,种兔品种应选择适应性、繁殖性能、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引进种兔时,应从正规渠道引进,确保种兔的健康和品种纯正。

种兔的饲养管理

  1. 饲料:种兔饲料应营养全面、易消化、无污染,包括精饲料、粗饲料、添加剂等,饲料配比应根据兔的生长发育阶段、繁殖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
  2. 饲养密度:种兔饲养密度应根据兔舍条件、兔品种、季节等因素确定,一般兔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3只。
  3. 环境控制:兔舍温度应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为50%-60%,夏季应采取降温措施,冬季应采取保暖措施。
  4. 繁殖管理:种兔繁殖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繁殖成功,配种时间应根据兔品种、繁殖季节等因素确定。

疾病预防与控制

规范要求,种兔场应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度,包括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驱虫、消毒等,发现病兔时,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兔舍卫生与消毒

规范要求,兔舍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每天清理,定期进行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国家规定,消毒方法应科学合理。

实施规范的意义

  1. 提高种兔繁殖率:规范化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种兔繁殖率,增加养殖效益。
  2. 保障种兔健康:规范化的饲养管理有助于预防疾病,保障种兔健康。
  3. 促进种兔养殖业发展:实施规范有助于提高种兔养殖业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种兔养殖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种兔饲养管理规范》(DB51/T 159.3-1992)为我国种兔养殖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指导,养殖户应认真遵守规范,提高种兔饲养管理水平,为我国种兔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