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361-2022 水稻抗瘟性监测圃建设与运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23/T 3361-2022 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设置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规范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的设置和管理,规程详细阐述了监测圃的布局、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及数据采集等技术要求,以期为水稻抗瘟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始终是农业科技研究的关键领域,稻瘟病作为水稻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水稻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监测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与效益,我国出台了《DB23/T 3361-2022 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设置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DB23/T 3361-2022 水稻抗瘟性监测圃建设与运用指南,DB23/T 3361-2022 水稻抗瘟性监测圃建设与运用指南,2,2022,现代化,第1张

《DB23/T 3361-2022 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设置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关于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设置的技术规程,旨在规范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的构建与管理,为水稻抗瘟性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规程核心内容

监测圃设置原则

监测圃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代表性:监测圃应涵盖不同生态区、种植制度和水稻品种类型,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2. 规范性:监测圃的设置需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可操作性:监测圃的设置应便于操作与管理,以降低监测成本。

监测圃设置要求

  1. 地点选择:监测圃应选择在稻瘟病多发地区,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力适中以上。
  2. 面积要求:监测圃面积不应小于1亩,其中试验田面积不应小于0.5亩。
  3. 布局设计:监测圃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田需设置重复,每个重复不少于3个小区。
  4. 品种布局:监测圃应种植多个水稻品种,包括抗瘟性品种、中抗性品种和感瘟性品种,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监测方法

  1. 播种期:播种期应与当地水稻生产实际相符,确保监测结果的实际意义。
  2. 田间管理:监测圃应严格按照当地水稻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3. 病情调查:监测期间,应定期调查稻瘟病病情,记录发病时间、病情指数等数据。
  4.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计算各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评估其抗瘟性。

规程应用

优化水稻品种选育

通过监测圃设置,可以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瘟性的水稻品种,为水稻品种选育提供有力依据。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推广抗瘟性水稻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稻瘟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监测圃设置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DB23/T 3361-2022 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设置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水稻产业具有深远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该规程,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2022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