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578-2008种猪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11/T 578-2008 种猪生产技术规范》标准详细阐述了种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包括种猪选育、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等,该规范旨在提高种猪生产效率,保障猪肉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化实施,确保种猪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种猪生产作为畜牧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技术规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种猪生产技术规范》(DB11/T 578-2008)是我国针对种猪生产制定的权威技术标准,旨在规范生产流程,提升种猪品质,确保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种猪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DB11/T 578-2008种猪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DB11/T 578-2008种猪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2,技术规范,第1张

DB11/T 578-2008规范概述

《种猪生产技术规范》(DB11/T 578-2008)由市畜牧兽医局编制,于2008年正式发布并实施,该地方标准主要针对种猪的选育、繁殖、饲养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种猪生产水平,确保种猪品质。

DB11/T 578-2008规范的主要内容

种猪选育

规范要求,种猪选育应遵循遗传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生物安全等原则,在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品种、血缘、外貌、体型、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和肉质等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

繁殖技术

规范要求,种猪繁殖应采用科学的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对繁殖设施、繁殖人员、繁殖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饲养管理

DB11/T 578-2008规范对种猪饲养管理提出了以下要求:

  1. 饲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确保种猪健康成长。
  2. 饲料:选用优质饲料,合理搭配营养,满足种猪生长需求。
  3. 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定期进行消毒、灭虫、驱虫等操作。

疫病防控

规范要求,种猪场应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包括疫病监测、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免疫接种等,对疫病防控设施、人员、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DB11/T 578-2008规范的实施与应用

提高种猪生产水平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种猪生产水平,通过规范选育、繁殖、饲养、疫病防控等环节,可以有效提高种猪的遗传稳定性、适应性、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

保障种猪质量

规范要求种猪场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要求,有助于保障种猪质量,优质种猪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种猪市场竞争力。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DB11/T 578-2008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种猪生产水平,降低疫病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种猪生产技术规范》(DB11/T 578-2008)是我国种猪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该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种猪生产水平,保障种猪质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该规范,为我国畜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注:本文共计1779字)

标签: 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