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24-2023,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助力生态平衡与种群复兴

团体标准 602
《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发布,旨在规范大鲵野化放归过程,助力大鲵种群恢复与生态平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作为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被誉为“水中的活化石”,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正面临灭绝的危机,为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我国精心制定了《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旨在规范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等关键环节,助力大鲵种群的恢复与生态平衡的重建。

DB51/T 3024-2023,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助力生态平衡与种群复兴,DB51/T 3024-2023,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助力生态平衡与种群复兴,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人工繁育大鲵的养殖、野化放归、监测与评估等各项工作,旨在为所有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操作规范。

技术要求

(1)人工繁育

  1. 种源选择:必须选用健康、繁殖力强、无遗传缺陷的大鲵作为种源,确保种源质量,避免近亲繁殖。
  2. 养殖环境:提供适宜的水质、水温、溶氧等条件,保证大鲵的正常生长,水质需保持清洁,pH值维持在6.5-8.5之间,水温保持在10-25℃。
  3. 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提高繁殖成功率,同时确保操作规范,防止疾病传播。
  4. 苗种培育:科学饲养苗种,确保其健康成长,注重营养均衡,预防疾病。

(2)野化放归

  1. 放归时间:选择春季或秋季等适宜时间进行放归,避免极端天气影响,并在放归前对大鲵进行适应性训练。
  2. 放归地点:选择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大鲵生存的地点,确保水质清澈、水温适宜、底质稳定、植被丰富。
  3. 放归方法:采用人工投放或自然放流等方式,确保大鲵能够顺利融入自然环境。
  4. 放归数量:根据放归地点的生态环境和种群需求,合理确定放归数量,避免过多或过少影响大鲵的生存。

(3)监测与评估

  1. 监测指标:包括大鲵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种群数量等。
  2. 监测方法:采用观察、遥感监测、生态调查等多种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评估方法: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大鲵野化放归的效果,包括大鲵的生存状况、繁殖能力、种群数量变化等。

《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的意义

  1. 保护大鲵种群:通过规范的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提高大鲵的繁殖成功率,增加种群数量,从而有效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2. 优化生态环境:大鲵作为生态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实施本规程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大鲵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本规程的实施将推动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大鲵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积极推广本规程,加强大鲵保护工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