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598-2023,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指南深度解读
《DB37/T 4598-2023 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实施指南》为我国金属非金属地质勘查单位提供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涵盖隐患识别、评估、治理等环节,旨在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降低事故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兴起,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规模持续扩大,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地质勘查单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为了全面提升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实施指南》(DB37/T 4598-2023),本文旨在对这一指南进行深入解读,为相关单位提供有益的参考。
《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实施指南》(DB37/T 4598-2023)的宗旨在于规范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本指南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的单位,涵盖地质调查、勘探、评价、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是隐患治理的基础工作,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应构建完善的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排查的范围、内容、方法、频次及责任人,具体包括:
- 排查范围:涵盖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设备、环境等各个方面,以及人员、设备、环境、工艺、技术、管理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 排查方法:采用资料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多种手段。
- 排查频次:根据不同风险等级,设定相应的排查频次。
- 排查责任人:明确各级人员的排查职责,确保排查工作落到实处。
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是隐患排查的最终目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应针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具体包括:
- 治理方案:针对不同隐患,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明确治理目标、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 治理措施:包括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完善等。
- 治理实施:严格按照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 治理验收:对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验收,确保隐患治理效果。
隐患管理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健全隐患管理制度,对隐患排查、治理、验收等进行记录、汇总和分析,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实施指南要点
-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 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 完善安全设施,确保安全生产条件。
- 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 加强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 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实施指南》(DB37/T 4598-2023)为我国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提供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各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该指南,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