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041-2023 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制备技术规程解读及应用分析
《DB15/T 3041-2023 规模化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制备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分析,主要介绍了该规程的背景、意义、技术要求、操作步骤等,旨在指导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规程详细阐述了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及推广应用,为奶牛场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环保的牛粪处理方案。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规模化奶牛场的数量持续攀升,在这一过程中,牛粪作为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我国正式出台了《DB15/T 3041-2023 规模化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制备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深远意义。
《DB15/T 3041-2023 规模化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制备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规模化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制备的技术规程,该规程对原料选择、处理工艺、质量要求、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为规模化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规程解读
原料选择
规程强调,牛粪再生垫料的原料应选用新鲜、无病害、无重金属污染的牛粪,并选择合适的垫料原料,如锯末、稻壳、玉米芯等,以提升垫料的透气性和吸水性。
处理工艺
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原料预处理:将牛粪和垫料原料混合,搅拌均匀。
- 发酵:将混合后的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温度控制在55-65℃,发酵时间约为7-10天。
- 堆肥化:将发酵后的原料进行堆肥化处理,保持适当的湿度、温度和氧气供应。
- 筛选:将堆肥化后的原料进行筛选,去除杂质和未分解的物料。
- 干燥:将筛选后的原料进行干燥处理,使水分含量达到规定要求。
- 粉碎:将干燥后的原料进行粉碎,使其颗粒度达到规定要求。
质量要求
规程对牛粪再生垫料的质量提出了以下要求:
-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应控制在30%-40%。
-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40%。
- pH值:pH值应控制在6.0-8.0。
- 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检验方法
规程规定了牛粪再生垫料的检验方法,包括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检测方法。
规程应用分析
提高资源利用率
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牛粪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牛粪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将牛粪与垫料原料进行混合、发酵、堆肥化等处理,可以使牛粪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利用,减少牛粪对环境的污染。
降低养殖成本
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技术规程的实施,可以降低规模化奶牛场的养殖成本,通过使用牛粪再生垫料,可以减少对锯末、稻壳等垫料原料的采购,降低养殖成本。
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农业循环发展,牛粪作为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田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牛粪再生垫料可以用于养殖场、果园等场所,进一步发挥牛粪的资源价值。
保障食品安全
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通过严格控制牛粪再生垫料的质量,可以确保其在养殖场、果园等场所的应用不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DB15/T 3041-2023 规模化奶牛场牛粪再生垫料制备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牛粪资源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农业循环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各规模化奶牛场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牛粪再生垫料的制备,为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