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010-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5
《DB15/T 3010-2023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俄体粉条原料薯的栽培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规程涵盖了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高原料薯的产量和质量,为俄体粉条产业提供优质原料。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粉条这一传统食品加工原料的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俄体粉条,作为东北地区的特色产品,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提升俄体粉条的品质与产量,规范原料薯的栽培技术,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010-2023),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俄体粉条的生产者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010-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010-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2,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第1张

DB15/T 3010-2023《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范围

本规程详细规定了俄体粉条原料薯的栽培技术,涵盖了品种选择、土地整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关键环节。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程参照了GB/T 29618-2013《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NY/T 1276-2007《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

术语和定义

本规程对原料薯、播种量、株距、行距、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

品种选择

生产者应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如早大白、克新1号等。

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深翻,确保土壤细碎、平整,为薯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播种

播种通常在春季进行,播种量需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亩地1500-2000公斤,播种深度5-10厘米,株距30-40厘米,行距60-80厘米。

田间管理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并结合有机肥的使用。
  2. 灌溉: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3. 中耕除草:生长过程中,适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4. 培土:生长后期,适时进行培土,以提高产量。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

收获

当薯块达到成熟标准时,及时收获,收获后进行晾晒、储藏。

规程解读与应用

品种选择

优质品种的选择是提升俄体粉条品质的关键,生产者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整地与播种

整地要深翻土壤,做到土壤细碎、平整,有利于薯块生长,播种时,需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等因素确定播种量,确保产量。

田间管理

施肥、灌溉、中耕除草、培土等田间管理措施要到位,以保证薯块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提高俄体粉条品质的重要环节,生产者应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收获与储藏

收获要及时,避免薯块腐烂,收获后,进行晾晒、储藏,确保原料薯的品质。

DB15/T 3010-2023《俄体粉条》原料薯栽培技术规程为俄体粉条生产者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栽培技术指导,生产者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提高原料薯的品质和产量,为我国粉条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