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发布,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新篇章
《DB31/T 1404-2023 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发布,标志着稻秸秆资源利用和绿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稻秸秆,作为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副产品,资源丰富,却长期利用率不高,为充分发挥稻秸秆的生态与经济效益,DB31/T 1404-2023《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应运而生,本文将详细阐述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我国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规程背景
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是一种创新型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它充分利用稻秸秆资源,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因其丰富的营养、鲜美的口感和较高的市场价值而备受青睐,通过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不仅能提升稻秸秆的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栽培场地选择
规程指出,栽培场地应选在地势平坦、排水畅通、光照充足且远离工业污染源的地方,以确保产品安全、健康。
稻秸秆处理
稻秸秆在栽培前需经过晾晒、粉碎、消毒等预处理步骤,晾晒可降低含水量,粉碎可增加与菌种的接触面积,消毒则能消灭病原菌和虫卵。
菌种选择与制备
规程推荐使用优质的大球盖菇菌种,并在制备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菌种质量。
栽培模式
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可采用袋栽、畦栽和堆栽等多种模式,袋栽适合小规模生产,畦栽适合中规模生产,堆栽适合大规模生产。
栽培管理
栽培过程中,需关注以下管理要点:
- 温度控制:大球盖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其生长。
- 湿度控制:保持场地湿润,但避免积水。
- 通风换气:确保场地空气流通,降低病害发生。
- 施肥:根据大球盖菇生长需求,适时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
采收与加工
大球盖菇成熟后,应及时采收,注意保持菇体完整,避免损伤,采收后,可进行清洗、切割、烘干等加工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规程实施意义
DB31/T 1404-2023《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高稻秸秆利用率,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
- 丰富农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
-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DB31/T 1404-2023《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为我国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积极推广该规程,提高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