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野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DB37/T 2407-2013解析与应用
《DB37/T 2407-2013特种野猪饲养管理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特种野猪饲养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技术规程,规程涵盖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疫病防控等方面,旨在提高特种野猪养殖效益,保障食品安全,本文对规程进行解读,以指导养殖户正确应用。
特种野猪,凭借其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在我国养殖市场备受瞩目,为了确保特种野猪的饲养管理规范化,提升养殖业的整体效益,我国特地制定了《特种野猪饲养管理生产技术规程》(DB37/T 2407-201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特种野猪饲养管理生产技术规程》(DB37/T 2407-2013)概述
此规程由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旨在规范特种野猪的饲养管理,提升养殖效益,并确保特种野猪产品的质量安全,规程内容涵盖以下关键方面:
-
术语和定义:对特种野猪、种猪、仔猪、育肥猪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
-
养殖环境:规定了特种野猪养殖场地的选择、建设以及环境标准等要求。
-
饲料与营养:对特种野猪饲料的种类、营养成分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规定。
-
饲养管理:包括种猪、仔猪、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如防疫、繁殖、育种等。
-
疾病防治:对特种野猪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规定。
-
产品质量安全:明确了特种野猪产品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以及包装、运输等方面的规定。
规程解读与应用
养殖环境
特种野猪养殖场地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地形、水源、交通便利等因素,场地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确保养殖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饲料与营养
特种野猪饲料应选用优质、无污染的原料,确保营养均衡,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需遵守国家规定,避免过量添加,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生理需求,科学搭配饲料,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饲养管理
(1)种猪饲养管理:种猪是特种野猪养殖的核心,需注重其选育、繁殖和健康管理,加强防疫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2)仔猪饲养管理:仔猪是特种野猪养殖的关键环节,需注重保温、饲养和防疫,加强早期断奶,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3)育肥猪饲养管理:育肥猪是特种野猪养殖的最终目的,需注重其饲养管理,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加强防疫工作,确保其健康。
疾病防治
在特种野猪养殖过程中,需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针对常见疾病,要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降低疾病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产品质量安全
特种野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对特种野猪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特种野猪饲养管理生产技术规程》(DB37/T 2407-2013)为特种野猪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养殖户需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特种野猪养殖效益,保障特种野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特种野猪养殖的监管,推动特种野猪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