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718-2004标准解读,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应用分析
解析了DB32/T 718-2004标准下的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规程旨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确保赤豆的品质和安全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食品在市场上愈发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赤豆,作为一种富含营养、口感上乘的绿色食品,其生产技术的规范制定与执行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围绕《DB32/T 718-2004标准》,对绿色食品赤豆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DB32/T 718-2004标准概述
《DB32/T 718-2004标准》是湖北省制定的地方标准,全名为《绿色食品 赤豆生产技术规程》,该标准对绿色食品赤豆的产地环境、生产流程、产品质量、包装、标签、运输和储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确保赤豆产品的安全、健康、环保。
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解析
产地环境
根据《DB32/T 718-2004标准》,绿色食品赤豆的产地应选择生态环境优美、土壤肥沃、灌溉条件适宜的区域,具体要求如下:
- 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应≥2.0%,pH值在5.5~7.5之间。
- 灌溉水: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的要求。
-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要求。
生产过程
绿色食品赤豆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
- 播种:选择优质赤豆种子,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密度为每亩1.5万~2.0万株。
- 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保持土壤湿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比例为1:0.5:0.5。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赤豆产量和品质。
- 收获:赤豆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病虫害发生。
产品质量
绿色食品赤豆产品质量应符合GB 2715的要求,具体指标如下:
- 水分:≤14%。
- 蛋白质:≥20%。
- 脂肪:≤1.5%。
- 灰分:≤2.0%。
包装、标签、运输和储存
- 包装: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赤豆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 标签:标签应注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地址、联系方式等。
-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赤豆产品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光直射。
- 储存:储存环境应通风、干燥、清洁,避免虫害和霉变。
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赤豆产量和品质
通过严格执行《DB32/T 718-2004标准》,可以优化赤豆生产过程,提高赤豆产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保障消费者健康
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保障消费者健康。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B32/T 718-2004标准》下的绿色食品赤豆生产技术规程对于提高赤豆产量和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确保赤豆产品的安全、健康、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