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助力慈姑产业效益飞跃

团体标准 601
《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旨在通过规范慈姑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提升慈姑产业效益,规程涵盖了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为慈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慈姑,亦称茨菇、莲藕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水生蔬菜之一,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慈姑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为了规范慈姑的生产技术,提升慈姑的品质与产量,我国正式出台了《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的内容,探讨其在慈姑生产中的应用与价值。

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助力慈姑产业效益飞跃,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助力慈姑产业效益飞跃,2,食品安全,技术规程,第1张

《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慈姑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优良、有机质丰富的壤土或沙壤土,在整地前,需清除杂草、杂物,并进行深耕、晒垡,以确保土壤充分熟化。

种植时间与密度

慈姑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2000-3000株,行距1.5-2米,株距0.5-1米。

处理

选用优质、健康、无病虫害的种苗是关键,播种前,需将种苗浸泡在50℃的温水中30分钟,以促进发芽。

播种与覆盖

将处理好的种苗均匀撒在畦面上,覆土厚度1-2厘米,播种后,覆盖稻草或薄膜,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慈姑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和积水,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发育;生长中期,保持土壤湿润,利于慈姑生长。
  2. 施肥: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量追施氮、磷、钾肥。
  3.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采取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收获与贮藏

慈姑收获时间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及时晾晒,去除多余水分,进行分级、包装,入库贮藏。

《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及意义

提高慈姑产量与品质

遵循规程,有助于提高慈姑的产量与品质,规程详细规定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优化慈姑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从而提高产量与品质。

规范慈姑生产,保障消费者权益

规程的制定有助于规范慈姑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依据规程选购优质慈姑,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促进慈姑产业发展

遵循规程,有助于提高慈姑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程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B32/T 868-2005 慈姑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慈姑产业发展的关键,遵循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慈姑产量与品质,规范慈姑生产,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慈姑产业的持续发展,广大慈姑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程,为我国慈姑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