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解析,行业标准助力食品安全与品质提升

团体标准 603
《DB32/T 1464-2009 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是我国食品安全与产品品质提升的行业标准,该规程详细规定了青毛豆的保鲜加工技术,旨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品质,促进青毛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豆制品作为传统美食的代表,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青毛豆,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口感鲜美的豆类,其保鲜与加工技术显得尤为关键,DB32/T 1464-2009《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作为一项行业标准,旨在规范青毛豆的保鲜加工流程,确保食品安全,提升产品品质,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析。

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解析,行业标准助力食品安全与品质提升,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解析,行业标准助力食品安全与品质提升,2,食品安全,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背景

青毛豆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健康食品的代表,在采摘、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青毛豆易受微生物污染、氧化、酶促褐变等因素影响,导致品质下降,为保障青毛豆的安全与品质,我国制定了DB32/T 1464-2009《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青毛豆的保鲜加工,涵盖原料验收、清洗、预处理、热处理、冷却、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

原料验收

青毛豆原料应选择新鲜、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色泽正常的产品,验收过程中,需关注青毛豆的成熟度、水分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

清洗

青毛豆原料应彻底清洗,去除表面尘土、杂质和农药残留,清洗过程中,建议使用清洁的自来水或去离子水,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

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去壳、去杂、去豆腥味等步骤,去壳时,尽量减少豆腥味的产生,可采用机械去壳或手工去壳,去杂时,去除青毛豆中的豆皮、豆筋等杂质。

热处理

热处理是青毛豆保鲜加工的关键环节,能有效杀灭微生物、抑制酶活性、防止氧化,热处理方法包括蒸煮、微波加热等,具体工艺需根据青毛豆品种、用途和加工设备等因素确定。

冷却

热处理后的青毛豆应迅速冷却至室温,以防止微生物繁殖和酶促褐变,冷却过程中,需控制冷却速度,避免产品品质下降。

包装

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备良好的密封性、阻隔性和耐压性,包装过程中,确保青毛豆不受污染,避免挤压和碰撞。

储存和运输

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青毛豆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下,储存温度一般在0-4℃,相对湿度在75%以下,运输过程中,避免高温、高湿和剧烈震动。

规程实施与效果

DB32/T 1464-2009《青毛豆保鲜加工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毛豆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损耗,提升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满足市场需求,该规程为青毛豆保鲜加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我国青毛豆加工产业的整体水平,应继续完善该规程,为青毛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