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践应用研究
《DB32/T 1467-2009 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实践探讨》一文解析了苏薯11号这一马铃薯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实践经验,旨在为马铃薯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
随着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薯类作物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攀升,苏薯11号,作为近年来培育出的优质薯类新品种,以其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显著特点,深受农民的青睐,为了规范苏薯11号的生产技术,提升其产量与品质,我国制定了《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DB32/T 1467-2009),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探讨其应用方法。
《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DB32/T 1467-2009)是我国针对苏薯11号这一新品种制定的生产技术规范,旨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升产量和品质,该规程涵盖了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加工等环节,具有以下特点:
- 科学性:规程依据苏薯11号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提出了系列科学的生产技术措施。
- 实用性:规程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提出了相应的生产技术要求。
- 可操作性详尽,操作步骤明确,便于农民理解和实施。
《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具体内容
选地整地
- 选地: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
- 整地:深翻土壤,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确保土壤松软、细碎。
播种
- 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3-4月进行。
-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30-40cm,株距15-20cm。
-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200kg。
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
- 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
-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苏薯11号争肥争水。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防治晚疫病、疫病等。
- 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防治地老虎、斜纹夜蛾等。
收获与加工
- 收获:一般在秋季9-10月进行,选择晴天收获。
- 加工:将收获的苏薯11号进行洗净、去皮、切片、烘干等加工处理。
《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应用实践探讨
- 严格遵循规程要求,提高苏薯11号产量和品质。
-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产技术措施。
- 加强病虫害防治,降低损失。
-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苏薯11号种植效益。
《苏薯11号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苏薯11号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措施,提高苏薯11号产量和品质,为我国薯类产业发展贡献力量。